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那些年,林田山下

那些年,日本軍攻破了台灣原住民的防線,將勢力向後山拓展。走著走著,不知不覺來到了林田山下。哇!一聲驚呼──摩里沙卡!好一片密布森林的山坡地,從此掀開了林田山歷史的新頁。

1918第一塊原木自鐵鉅口中倒下,林田山林業,正式開始運作。1934年因入不敷出而沒落,1939年因造紙需求又再度重啟,台灣光復後,為因應經濟需求,林業快速發展,1967年林田山林業達至頂峰,但1972年高登大火的重創,林田山林業逐漸衰落。最後,在1988年政府全面禁伐政策下達的剎那,林田山失去了他那耀眼的光輝。只留下一位又一位的村民,望著林田山,回想著──

那些年,孩子們乘著對外唯一的交通工具──火車,開心地進進出出。
那些年,火車在唯一的月台旁,在鳳凰木下,忙碌的裝卸貨物
那些年,用台灣紅檜建造的中山堂散發著淡淡清香,與從花蓮各地來看電影的人們的汗水,交織成奇異的味道
那些年,位於中心的廣場上,充斥著小販叫賣聲與孩童的嘻鬧聲,宿舍之間也因為只以木板相隔,一家吵架,萬家聽。家家戶戶的喜怒哀樂表露無遺,但林田山人們彼此的心因此更緊緊聯繫再一起。

幸好,1996年為喚起世人對林田山記憶而舉辦的「藝術歸鄉活動」,敲響了林田山復甦的鐘聲。緊接著,1998年,一些熱愛林田山的志工們成立了林田山文史工作室,從幾位熱心社區居民捐出了他們珍藏已久的鍋蓋、鋸子等文物開始,一步步的為林田山重新添柴火,準備重燃已往光輝。

2010年林田山康樂新邨發生大火,燒毀了整片的木造建築,但同時也燒出了人們的決心,加速了林田山文化園區規劃案的執行工作。終於,幾經波折,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以全新的樣貌復活了,將林田山過去的興盛,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民面前。

以前的舊大門(圖片翻拍自林田山史話民國98/12/31出版,
發行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管處)

現今舊大門已只剩下兩根柱子,道路的兩旁被茂密的樹林遮蓋

已經廢棄的檢查哨


台車


這條綠意盎然的小徑左側是廢棄的鐵軌,往前走就是以前的舊大門,往後則會筆直通到廣場,貫穿園區中心。





鳳凰木下,就是以前的月台,雖然鐵軌被拆除了,鋪上了柏油馬路,但從過去到現在仍舊屹立著的鳳凰木,可說是林田山人們精神的象徵。





來來往往的火車正是要運送伐木工人辛苦砍伐下來的木材。
伐木事件危險又艱苦的工作,大致分為七個步驟。

每木調查:在科技還不發達的時代,為了尋找可利用的木材,往往得依靠人力,一棵一棵的調查。工人們會組成小隊,深入森林,對每棵樹進行量胸徑、測樹高、樹種分類以及烙印等工作。

攝自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解說板

伐木:工人們會先調查地形、風向,以決定讓樹木往哪邊傾倒,接下來就先用鋸子鉅出個導向口,然後再從另一側將樹砍倒。

造材:樹砍倒之後,根據樹結、彎曲度、腐朽等情形,並配合市場需要,裁切出2.1~7公尺的長度。


胴割:木材過於龐大時,就需要進行胴割將木材對半剖開以利運送,這需要較高的技術,稍有不慎而切歪了,將會影響木材的利用價值,所以胴割師傅的師傅會比一般工人要來得高。

較寬的是胴割鉅,右邊兩個是伐木用的,每五個缺口就會有一個大缺口的設計是為了減少木屑的阻力

集材:伐木時,通常會預留一棵高大的樹木作為集材點,好便於用索道以及碰碰車載運下山。

運輸:將台車兩個兩個為一組,以人工方式安置木材後,用馬釘固定,以木馬、蹦蹦車、索道、卡車運輸。
木馬,一人在前,一人在後。
前者除將繩子背於肩上外,還需適度把潤滑油,準確滴在軌道上以利行進。
(攝於池南國家林公園)
檢尺:為每個木材進行長度、寬度、直徑、厚度、重量、及材積的測量,並將其分為一到五品等。

貯木:將木材運入貯木場或貯木池進行分類、標售、轉運等工作。

修理工廠
一個偉大的男人,後面都有一個辛勤的女人。修理工廠正是這個角色。
只要機器一出了問題,師傅們就會連夜上山,不管天氣是好是壞,他們都會以最快的速度讓機器回復運作。
(翻拍自林田山史話)
山上的工作是十分艱苦的,往往一去就是十天半月不能下山,在山上每天都得跟千變萬化的自然界搏鬥。早上還晴空萬里、下午就突然雲霧繚繞。還有許許多多的小蟲,各種傳染病。還有,在搭乘流籠時,一個不小心就會跌落深谷。因此,為了讓工人們無後顧之憂,政府也給了他們許多福利當作回饋。

這是醫務室(未開放參觀),當時每天都會有專業護理人員在這裡值班。此外,也有助產士。
當時的林田山園區,只要是新婚的員工,就立刻配給一間宿舍,一組高級家具,小孩出生時,免費幫你接生,有人去世時,也會供給一個高級棺木。另外,員工們使用的物品也是當時的高級貨,如衛生紙。

當時的高級衛生紙

因受日本統治影響,林場大部分為日式木造建築,通風良好,夏季十分涼快。為增加空間利用,窗戶採凸出式的設計,而用杉木板一片片重疊釘上的外牆以及斜屋頂的設計增加了排水效能,又因建築頭重腳輕的特色,故以木材抵住角落增強抗震性。


這是廠長宿舍(未開放參觀

這是以前的公廁

閉上眼睛想像一下,這片平靜的廣場上,以前可是林場的精華區域,此起彼落的叫賣聲、閒話家常的家庭主婦們以及四處亂竄的小朋友的歡鬧聲。一片生氣蓬勃、喜氣洋洋的景象。

右手邊這棟就是以前的魚菜部(現為木雕二館),除此之外,林場當時也開放給外面的攤販做生意,他們會乘著火車進來擺攤,下午又再次乘著火車回去。

除此之外,還有米店,公共食堂的設置。

米店是採賒帳制,直接從員工的薪水扣,而且價格絕對不會受市場波動的影響。所以只要派個小朋友,跟米店阿姨登記一下,就能把快樂地把米抱回家。

公共食堂是專門為單身員工準備的貼心設置。




中山堂,全由台灣紅檜建造的建築,是早期人們重要的集會場所,各種重大集會皆在此地舉行,是許多年長者的珍貴回憶。

此外,在1961年台灣中興紙業公司,為獎勵員工而買了兩部當時最新式的電影放映機,每周固定放二、三部影片。這更吸引了其他鄉鎮市的居民蜂擁而入。每到放電影的夜晚,大家就人手一支林場自製的枝仔冰,湧入中山堂,到處一片歡聲,好不熱鬧。

早期的電影放映機,當時讓全花蓮人民蜂擁而入的明星,現今因部分零件遭竊,無法運作,不然,說不定還能再次體驗他的魅力,在此也呼籲大家,愛惜文物,勿受錢財誘惑。


為了培育優秀的下一代,上學是不可或缺的,當時林場內就有設置幼稚園及小學,老師們都使出渾身解數來教導林田山的孩子們,只可惜這些也都隨著林場的沒落而停辦了。
森榮幼稚園遺址

以前的森榮國小

那些年,在林田山林場奔馳的日子,是許多人甜美的回憶,在那裏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有,儼然是一個歡樂的小國家。雖然現在已不再需要砍樹了,但林田山的歷史是我們不能忘卻的。所以在眾多志工以及林務局的努力下,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成立了。





























※左下、右下加上下方共五張圖片攝於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看板



園區是完全免費讓民眾參觀,每周六也都有志工老師們為大家做精采的解說,只要你們招呼一聲,我們會立刻解決你們的任何疑惑。
                                                                              ※禮拜一休園,仍可入園,只是展館不開放

竭誠歡迎大家來到林田山文化園區,一起乘坐時光機回到那些年,在林田山下揮灑汗水、嬉戲的日子。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南下:由花蓮往台東方向行駛,沿台九線,244公里處右轉(轉入16號省道),過平交道約兩公里到達。
                北上:由台東往花蓮方向行駛,沿台九線,244公里處左轉(轉入16號省道),過平交道約兩公里到達。

●搭乘火車      
                搭乘花東鐵路至萬榮火車站下車,步行約2.5公里即可到達。
【諮詢電話】
花蓮林區管理處:(03)832-5141轉270
萬榮工作站:(03)875-1704

解說預約線上申請  http://hualien.forest.gov.tw/

                                                                 文:暑期青年志工 盧晨凱            參考書籍:林田山史話

1 則留言: